消费医疗兼具消费和医疗的特点,相对于普通消费品,消费医疗具备很高的研发门槛和科技属性,公司的持续增长稳定性优于单一属性的传统行业。相比传统医疗,消费医疗面临较小的集采压力,所以消费医疗拥有攻守兼备的行业属性,更容易穿越牛熊周期。
回顾今年消费医疗行业的发展,二季度因国内新冠疫情的反弹导致需求延后,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加上新生代消费群体对容貌保养或改造的意愿不断加强,消费医疗板块医美、减重、高端护肤品等领域都是近期的投资热点。放眼宏观环境,今年5月国务院发文支持社会办医,以及7月底深圳市发文鼓励医美产业发展,支持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创新等等,一系列密集的政策推动了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同时也使得消费医疗领域的投资趋向灵活、趋向多元。对于企业和投资机构而言,现阶段消费医疗的产品在商业化方向和渠道上面临哪些挑战?企业如何做出早期市场预测?从投资的角度,看重国内与出海的商业化逻辑是什么?
8月5日下午,介凡社的在线圆桌分享活动有幸邀请到了芙迈蕾CEO夏雨青、至善医疗CEO石秀凤、美柏生物CEO梅瑾琢、以及新济药业的CEO吴传斌教授,与近百位知名机构投资人共同探讨消费医疗布局方向及在中国市场的投资逻辑。
参与本次线上交流活动的投资机构(排序不分先后):
CPE 源峰、创新工场、晨壹资本、M31资本、SIG海纳亚洲创投基金、Sirona、承树投资、丹麓资本、大钲资本、德同资本、恒旭资本、华熙生物、华兴新经济基金、惠每资本、嘉程资本、江远投资、凯辉基金、蓝驰创投、软银中国、绿洲资本、阳光保险、美团龙珠、软银愿景基金、蓝石资本、阳光融汇、招银国际、光大控股、金镒资本、建信股权、美团战投等。
芙迈蕾 CEO 夏雨青先生
芙迈蕾成立于2021年9月,是一家专注于医美光电设备研发的高科技企业。公司的核心研发团队均为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目前正在自主研发皮秒激光治疗仪、光声成像皮肤检测仪和光声引导下的皮秒激光治疗仪等高端产品。公司的医美光电治疗设备全产品线规划,能够满足皮肤治疗和提拉抗衰的大部分需求。
至善医疗 CEO 石秀凤女士
至善医疗公司成立于2017年,致力于无创减重和代谢领域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吞咽式植入可自动降解排出的胃内球囊,以及吸水膨胀近百倍,可自然排出纯物理作用的胃内填充剂。核心研发团队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公司在常州和苏州建立了规模化生产基地,在上海张江科学城建立了国际研发中心。
美柏生物 CEO 梅瑾琢女士
美柏生物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利用体外组织工程技术高效生产人源细胞外基质(ECM)复合胶原蛋白的高科技企业,应用于皮肤再生,修复因衰老引发的皮肤问题,包括部分皮肤退行性疾病等。公司核心团队由北京大学、法国巴黎一大、四川大学美、德留学归国教授、博士等人员联合成立。目前核心产品已实现规模化量产。
新济药业 CEO 吴传斌先生
广州新济药业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从事高端复杂制剂研究和改良型新药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依托可溶性微针、凝胶贴膏、吸入给药等特色制剂技术平台,专注于构建具有高技术壁垒的药物系列。核心团队由药剂学博士领衔,汇聚药物研发、销售、运营等多领域产业精英。
在本次定向邀约的交流活动中,芙迈蕾的CEO夏雨青介绍了医美光电仪器设备行业的三大特点:一是行业增速快;二是政策趋于规范,确定性加强;三是医美仪器设备领域目前没有上市公司,未来拥有大机会,会有国产龙头跑出来。而芙迈蕾业务布局为医疗光电技术和数据整合,在数据整合方面设备制造商拥有一定的优势。此外,夏总认为,制造简单,但做好很难。从生产制造成本来说,国内国外供应链价格差不多,从激光器到组件,包括芯片都可以实现国产,而性能和临床使用细节方面,国内公司在细节上做的改进是更能够帮助医生的。
至善医疗的CEO石秀凤对国内外减重领域的市场和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国内减重及肥胖治疗是千亿级大市场,而传统减肥方式效果不显著且易反弹。公司拥有胃内球囊与胃内填充剂两大开发平台,填补了超重和肥胖患者从药物治疗到手术管理的器械减重空白,搭建完整的减重治疗链条。从产品应用场景和渠道来说,石总认为,公司产品可达到院内全临床场景覆盖,临床主诉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经多个科室均可引流至胃内球囊植入和胃内填充剂处方。而胃内填充剂可在线上及线下不同场景触达潜在用户,拓展院外市场。
美柏生物的CEO梅瑾琢对国内医美材料的发展历程以及公司的核心技术亮点进行了分享。医美材料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分别经历了填充时代、营养时代、刺激时代、再生时代,而细胞外基质将成为新一代医美填充物的首选。公司首创用脂肪干细胞大规模培养细胞外基质及全人源胶原蛋白,利用全新交联技术在保留生物诱导作用的同时降低产品的吸收率。公司在长沙建立了1500平米的GMP工厂,核心产品目前已实现量产。
新济药业的董事长吴传斌为大家带来了“医学科技+医美护肤”为主题的分享。吴教授认为,利用前沿药物制剂技术开发轻医美高端产品是当前的趋势。可溶性微针被列为全球十大新兴技术,解决了长期注射给药的痛苦,而“微针透皮给药技术”应用到医美领域,能够解决普通化妆品涂抹不吸收的痛点,达到皮下精准导入。从竞争格局来看,国际可溶微针美容市场以日韩为主,产能局限,而国内微针市场为空白,处于刚起步阶段。
本次闭门交流会议的key takeaways如下:
1. 在产品商业化早期阶段,企业如何进行早期市场教育?
国产企业最重要的就是把产品做好,目前在细分领域的概念目前已经被市场接受,要进行早期市场教育,一是需要让大家相信国货的安全有效性,需要临床来证明。二是对适应症的理解要加深,需要做市场推广,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进口替代。
另外,对于创新型产品而言,以至善医疗为例的减重球囊,在商业化早期阶段,就要定位临床终端情况,首先凭借非常高的技术壁垒强势切入临床场景,可以采取动画科普、临床使用视频等具体方式,展现产品高技术含量,以及在使用端方便的特点。然后再向消费场景拓展,凭借在医疗领域的技术平台和规范标准,对普通消费品进行降维打击,占领新一代消费者的心智,拓展院外消费级广阔市场。
2. 如何看待医美行业的政策风险?
医美行业从2020年监管体系加强,21年6月份监管力度全方位升级,包括从供应链条上打击水货保护正规行货药械&设备。政策监管趋严是常态大趋势,从而推进医美行业重整洗牌,引导医美回归医疗行业的本质。另外,今年3月,国家药监局调整了《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的部分内容,针对敷料、冷敷贴由I类改II类,水光针、射频仪器需要III类医疗器械证,自2023年4月1日起,该类产品未依法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不得生产、进口和销售。相关生产企业应当切实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确保上市产品的安全有效。从长远看,监管趋严实际上对于高技术含量、合规运营的专业医疗器械公司以及新成立的医疗公司而言带来更多机会。
3. 从投资的角度,如何看产品国内销售和出海的逻辑?
最重要看中长期,把握产业链升级的历史时机,中国在医美上未来的创新肯定很重要,一个是源头创新力,一个是差异性,我们需要自己做一个好的赛道,还要构建专利的护城河。生产方式落后,经营模式不合规的企业肯定会被淘汰,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都需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创新驱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