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 2@2x-字3资源 2@2x-字3资源 2@2x-字3资源 2@2x-字3
  • Home
  • About
  • Our Business
  • Newsroom
    • Latest News
    • Industry Insight
    • Yangtze Forum
  • Our Team
  • Career
  • 中文简体
心衰领域创新器械公司「合源医疗」完成超亿元融资,点石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 点石交易
2025年4月23日
「宇道生物」AI驱动的针对p53 Y220C突变的新型变构重激活剂小分子NTS071获得FDA批准开展临床 | 点石伙伴
2025年4月25日

国务院发布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药监局发布2025 年版药典 | 点石月报

 

一、政策速递 


国务院发布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药监局发布2025年版药典

资本市场政策

  • 国务院发布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
3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强调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领域协同发力。意见提出到2027年实现金融支持重大战略和薄弱环节能力显著提升,要求金融机构优化科技信贷、绿色债券、普惠小微贷款等产品服务,健全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链条,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丰富养老金融供给,加快数字化转型。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资金精准滴灌,建立专项统计考核机制,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展改革试点,强化跨部门协同监管,形成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新格局。

点石观点:

(1)强化金融精准滴灌,服务国家战略布局。此次政策通过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五大领域定向施策,构建差异化金融服务体系。在科技领域,重点支持硬科技和专精特新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在绿色转型方面,完善碳核算标准与信息披露制度,防范”洗绿”风险。这种结构性政策安排既满足国家重大战略资金需求,又通过风险分担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薄弱环节倾斜,体现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和战略导向性,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金融支撑。

(2)统筹创新与监管,构建稳健金融生态。政策在推动数字金融创新和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同步强化风险管控硬约束。一方面鼓励发展数字人民币、金融数据共享等创新应用,另一方面明确将数字金融纳入监管框架,要求加强算法、数据安全等风险管理。通过”试点先行+经验推广”的改革路径,在科创金融等试验区探索中平衡创新活力与风险防范,形成发展与安全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为金融强国建设筑牢制度基础。

一、重点领域和主要着力点加强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的金融支持。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高质量金融供给。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健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养老金融体系。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

二、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和支持强度

构建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健全运行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完善高度适配的产品服务体系。强化数字驱动的金融业务运营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三、强化金融市场和基础设施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债券市场融资功能。推动股权市场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大外汇业务和跨境人民币业务便利化政策和服务供给。培育循环互动的金融市场生态。加强金融“五篇大文章”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四、加强政策引导和配套支撑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激励引导。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和支持配套机制。稳妥有序推进金融“五篇大文章”相关改革试点。

五、加强组织协调和风险管控

强化组织实施。加强风险管控。

医疗行业政策

  • 药监局发布明确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3月25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明确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要求药品各环节严格执行新版标准,强调新旧标准衔接过渡期安排,规定未被新版收载的品种仍执行原标准但需符合通用技术要求,要求药品注册标准低于药典的以药典为准、严于药典的可继续执行,涉及处方工艺变更的需按程序报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特殊检验项目可保留原标准,同步规范药品名称过渡使用及注册申请审评衔接,督促企业做好标准转换准备并持续完善质量控制,要求各级监管部门加强宣贯监督,通过标准升级推动药品质量提升,切实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点石观点:

(1)强化标准引领,提升药品质量安全水平。此次政策通过实施2025年版《中国药典》,全面升级国家药品标准体系,以更高要求规范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一方面,明确新旧标准衔接规则,要求未被新版收载的品种仍须符合通用技术要求,确保标准覆盖无死角;另一方面,严格药品注册标准管理,规定低于药典要求的必须执行药典标准,严于药典的可叠加执行,倒逼企业持续优化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通过标准迭代与强制约束,推动行业整体质量升级,筑牢药品安全底线,更好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2)优化监管协同,激发产业创新活力。政策通过差异化安排平衡监管刚性与企业灵活性,为创新预留空间。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特殊检验项目允许保留原标准,避免”一刀切”阻碍技术迭代;对涉及处方工艺的变更设置科学评估路径,鼓励企业在合规框架下优化生产。同时要求监管部门加强宣贯指导,建立问题反馈机制,形成标准执行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这种分类施策的监管思路,既守住安全底线,又减少创新掣肘,有助于推动医药产业向高质量、高效率方向发展。
一、根据《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应当符合国家药品标准。《中国药典》是国家药品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品研制、生产(进口)、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等相关单位均应当遵循的法定技术标准。二、《中国药典》主要包括凡例、品种正文、通用技术要求和指导原则。自实施之日起,所有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及生产上市的药品应当执行本公告和本版《中国药典》相关要求。其中,指导原则相关要求为推荐技术要求。

三、自实施之日起,凡原收载于历版药典、局(部)颁标准的品种,本版《中国药典》收载的,相应历版药典、局(部)颁标准同时废止;本版《中国药典》未收载的,仍执行相应历版药典、局(部)颁标准,但应当符合本版《中国药典》的相关通用技术要求。经上市后评价撤销或者注销的品种,相应历版药典、局(部)颁标准废止。

本版《中国药典》品种正文未收载的制剂规格、中药的制法,其质量标准按本版《中国药典》同品种相关要求执行,规格项、制法项分别按原批准证明文件执行。

四、本版《中国药典》颁布后,执行药品注册标准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及时开展相关对比研究工作,评估药品注册标准是否符合新颁布的药典标准有关要求。

对于需要变更药品注册标准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在本版《中国药典》实施之日前,按照药品上市后变更管理相关规定提出补充申请、备案或者报告,并按要求执行。

药品注册标准中收载检验项目多于或者异于药典规定的,或者质量指标严于药典要求的,应当在执行药典要求的基础上,同时执行注册标准的相应项目和指标。药品注册标准收载检验项目少于药典规定或者质量指标低于药典要求的,应当执行药典规定。

五、为符合本版《中国药典》要求,如涉及药品处方、生产工艺和原料、辅料、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等变更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企业应当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上市后变更管理办法(试行)》以及有关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要求进行充分研究和验证,按相应变更类别批准、备案后实施或者报告。

六、由于溶出度、释放度等项目在质量控制中的特殊性,按照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要求核准的仿制药注册标准中有别于《中国药典》的,按经核准的药品注册标准执行。

七、本版《中国药典》已进行通用名称修订的药品,应当使用本版《中国药典》中载明的名称,其原名称可作为曾用名过渡使用。在下一版药典实施之日前,曾用名可与本版《中国药典》中载明的名称同时使用。

八、自本版《中国药典》实施之日起,提出的药品注册申请,相应申报资料应当符合本版《中国药典》相关要求。

在本版《中国药典》实施之日前已受理,并且尚未完成技术审评的注册申请,自本版《中国药典》实施之日起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本版《中国药典》相关要求开展相应审评审批,申请人需要补充技术资料的,应当一次性完成提交。

在本版《中国药典》颁布之日后、实施之日前按原药典标准相关要求批准上市的药品,批准后6个月内应当符合本版《中国药典》相关要求。

九、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企业和药品注册申请人应当积极做好执行本版《中国药典》的准备工作,对在《中国药典》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国家药典委员会报告,同时应当持续研究完善药品质量标准,不断提升药品质量控制水平。

十、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配合做好本版《中国药典》的宣传贯彻,加强本版药典执行中的监督与指导,及时收集和反馈相关问题和意见。

十一、国家药典委员会负责组织和协调本版《中国药典》的宣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在官方网站开设“《中国药典》执行专栏”,及时答复执行中反映的问题。

资金募集情况

  • 康桥资本首支人民币医疗健康并购基金完成首关,规模超70亿元
3 月 24 日,康桥资本宣布其首支人民币医疗健康并购基金完成首关,规模超 70 亿元人民币,目标规模 100 亿元人民币,这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专业医疗并购基金。该基金由康桥资本担任管理人,康桥资本与顺禧基金共同担任普通合伙人,北京国管、亦庄生物医药平台公司等国资平台作为首批有限合伙人参与。基金将聚焦医疗健康行业并购整合,依托北京及经开区的政策、产业链、科研等优势,围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核心领域,通过创新合作与资本赋能推动北京医疗健康产业高质量升级发展。此次合作是康桥资本与北京国管、顺禧基金的再度携手,彰显了各方推动北京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决心。
  • Fusion Fund宣布四期基金超募1.9亿美元,深化AI及前沿科技投资布局
3 月 12 日,Fusion Fund 宣布四期基金募资 1.9 亿美元并超募,管理资金总规模超 5 亿美元。该基金创立 10 年已投资近 90 个前沿科技项目。四期基金将聚焦下一代技术和 AI 解决方案,深化布局,推动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助力全球科技变革。
二、新药转让回顾 


表1:3月新药交易/合作项目一览

资料来源:点石资本数据库

 

 三、一级市场国内外医疗领域融资 


3.1 国内医疗融资:重点关注创新药、可穿戴设备、分子诊断

2025年3月,国内一级市场投资107家医疗企业,以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方向为主。本月,生物医药投资项目集中于创新药物研发方向,总计8家;医疗器械方面,多家智能医疗设备公司披露融资;诊断及生科工具方面,披露融资主要集中于分子诊断产品的研发。

图1:2025年3月国内医疗健康领域投资主要分布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

资料来源:点石资本数据库

表2:3月国内生物医药及上游领域融资项目一览

资料来源:点石资本数据库

表3:3月国内医疗器械领域融资项目一览
资料来源:点石资本数据库
表4:3月国内诊断及生科工具领域融资项目一览
资料来源:点石资本数据库
表5:3月国内医疗服务领域融资项目一览

资料来源:点石资本数据库

表6:3月国内数字医疗及其他领域融资项目一览

资料来源:点石资本数据库

3.2 海外医疗融资:重点关注AI医疗

本月海外投融资事件的重点关注方向主要在于AI医疗。Brainomix(C轮融资)开发的AI驱动的脑卒中CT影像分析软件获得了勃林格殷格翰的投资,显现出AI在脑卒中诊断中的巨大潜力;Navina(C轮融资)整合患者数据,通过AI平台辅助医生诊断,获得了高盛的投资;Inspiren(A轮融资)则推出了一款医疗监测护理软件,专注于老年健康管理,融资3500万美元。基因治疗领域也在不断推进,Epic Bio(B轮融资)开发了基于CRISPR的基因疗法,并获得了6800万美元的融资;Galatea Bio(A+轮融资)则利用AI分析基因组数据,推动精准医疗的应用,融资2500万美元。

表7:3月海外医疗健康知名机构投资项目一览
资料来源:点石资本数据库

 

四、 IPO和并购 


4.1 IPO:维昇药业登陆港交所,台企Advanced Biomed于纳斯达克上市

3月,纳斯达克5家公司申报IPO。3月7日,香港疼痛管理和健康服务提供商機能再生 Anew Health Limited(AVG)提交上市申请,其创立于2007年,总部位于中国香港,是一家香港医疗服务提供商,提供疼痛管理和健康服务,在疼痛管理和功能增强方面拥有超过 16年的经验,品牌为“ANKH”; 3月10日,可穿戴医疗技术及数字医疗公司Hinge Health, Inc.(HNGE) 提交上市申请,其创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是一家专门治疗关节、肌肉护理、骨盆疼痛、肠道和膀胱控制的数字诊所;3月14日,中国医疗器械分销商Shenni Holdings(SNI)提交上市申请,其创立于2002年,总部位于中国吉安,主要从事泌尿科医疗器械和护理产品的制造和分销、心脑血管医疗器械的销售和分销业务; 3月14日,中国慢性病在线医疗服务平台七乐康石榴云医PomDoctor Limited(POM)提交上市申请,其创立于2010年,总部位于中国广州,专注于慢性病管理和医药服务,构建了一体化医疗服务平台,能够有机连接患者、医生和医药产品;3月27日,医药产品分销业务企业HengHong Technology Inc.(HCPC)提交上市申请,其创立于2008年,总部位于中国海南,主要从事传统中药和化学药品的分销业务。国内港交所方面,专注于内分泌相关治疗领域的创新型生物医药公司维昇药业于3月21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首日涨幅约0.00%。海外上市方面,本月纳斯达克上市3家企业。微流控肿瘤竞争诊疗方案的台湾生物技术公司Advanced Biomed于3月6日在纳斯达克上市,首日跌幅为8.75%;可穿戴医疗设备公司Kestra Medical于3月6日在纳斯达克上市,首日涨幅为28.47%;开发鼻内给药脑癌疗法的生物制药公司Neonc于3月26日在纳斯达克上市,首日跌幅为51.56%。
表8:3月A股、港股、美股IPO申报一览
资料来源:同花顺
表9:3月A股、港股、美股上市一览

资料来源:同花顺

4.2 并购:上海莱士收购南岳生物制药100%股权

表10:3月A股、港股并购一览
Share

Related posts

2025年4月25日

「宇道生物」AI驱动的针对p53 Y220C突变的新型变构重激活剂小分子NTS071获得FDA批准开展临床 | 点石伙伴


Read more

Shanghai
Unit 904-05A CITIC Square
No. 1168 West Nanjing Road

Menu

  • About
  • Our Business
  • Our Team
  • Career

Newsroom

  • Lastest News
  • Industry Insight
  • Yangtze Forum
Contact Us

:+86 21 5231 0173

Business: bp@dascapital.cn
Career: hr@dascapital.cn
Events: pr@dascapital.cn

WeChat
© 2023 DAS Capital | All Rights Reserved by Shanghai Dascapital Ltd, Inc. | 沪ICP备20230121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