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议明显淡化了全年5.50%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但特别提出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有条件的省份要力争实现预期目标;
(2)财政货币政策的方向仍是在需求端,即整体偏宽松的政策格局没有发生变化,增量宏观政策的信息并不多,这意味着下半年宏观政策仍将基于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银行信贷和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等已经推出的政策工具,也即货币政策三季度应会以观望为主;
(3)更强调因城施策原则下的增量政策工具,且保交楼重要性更为突出。
(节选)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市场对本次会议高度关注:一是经济增长目标是否会有调整,二是稳增长政策能否继续加码,三是疫情防控政策是否变化,四是房地产调控如何进一步放松,五是村镇银行风险如何妥善化解,六是平台经济政策有哪些新进展。
1、在充分肯定上半年成绩的同时,也指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
2、在经济增长目标上有新的表述,提出“力争实现最好结果”和“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相较于4月会议的“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7月会议改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着力稳就业稳物价,力争实现最好结果”,但要求“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有条件的省份要力争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速有望回升至5%左右的水平。
3、宏观政策上提出重点是扩大需求,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主要抓手是地方专项债券带动基建投资。当前供给恢复得相对较好,但需求端总体较弱,距离正常状态还有较大差距。在此种背景下,扩大基建投资成为稳增长、扩投资的重要抓手。在当前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期待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形成合力,扩大基建投资,进而稳定投资和总需求。
4、财政政策方面,一是加快专项债使用,“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二是“用好用足专项债限额”,主要为了解决今年基建靠前发力可能引发的四季度财政资金不足问题,可以不用追加额度而在既定限额管理的框架内使用;三是加强与货币政策联动,配合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金融债稳基建。
5、货币政策方面,一是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8000亿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推动基建项目加快落地,发挥开发性金融在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缓解下半年财政政策发力基建缺“子弹”的问题;二是使用更多结构性工具,疏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6、重申疫情防控的原则,既要坚持动态清零,又要保证经济社会有序运转。认知上,针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会议重申了“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并提出“要综合看、系统看、长远看,特别是要从政治上看、算政治账”的评判标准。政策执行上,针对疫情反弹,会议提出“坚持动态清零,出现了疫情必须立即严格防控,该管的要坚决管住,决不能松懈厌战”;针对部分地方政府动辄“一例封城”引发的经济停摆尤其是供给冲击,会议提出“保证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功能有序运转,该保的要坚决保住。”
7、房地产: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保交楼、稳民生。房地产政策较4月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放松。7月以来,部分地区出现因楼盘烂尾而导致购房者断供的现象,受此冲击,30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在6月下旬恢复至正常水平之后,7月再度大幅下滑。当务之急是纾困问题房企,推进楼盘复工,保交楼、稳民生、稳信心。
8、金融市场:妥善化解地方村镇银行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局会议对于金融市场风险的关注点,由4月的股市波动转向近期的房地产和村镇银行风险。村镇银行风险将影响区域金融稳定,增大地方政府救助压力。
9、平台经济:强调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推出“绿灯”投资案例稳预期、促就业。在当前青年失业率上升、需求不足、预期较弱的背景下,推出“绿灯”投资案例有助于以“引导”促发展,稳定平台经营预期,发挥好平台经济创造就业、促进消费作用,为经济发展增强内生动力。
(1)《指引》放宽了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适用范围,明确了医疗器械企业适用此标准,开辟了医疗器械企业新的上市通道,增加了上市机会和可选择性;
(2)科创板放宽了医疗器械企业的上市门槛,吸引正在筹划赴港上市的企业转向科创板,且科创板的流动性更强,企业融资效率更高,相关企业在内地市场的竞争力将会大幅提升;
(3)从具体细则来看,对于采取第五套上市的企业,核心考察创新性、市场规模及竞争、产品拿证及销售确定性,这也是未来对医疗行业企业提出的核心挑战。
(节选)《指引》对医疗器械企业在核心技术和产品范畴、研发所处阶段、市场空间以及技术优势等方面对申请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医疗器械企业作出细化规定。在产品范畴上,要求核心技术产品应当属于国家医疗器械科技创新战略和相关产业政策鼓励支持的范畴,主要包括先进的检验检测、诊断、治疗、监护、生命支持、中医诊疗、植入介入、健康康复设备产品及其关键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和基础材料等。
关于业务和技术主要强调三点:一是强化针对性,结合行业特点对销售模式、生产模式、知识产权、经营资质与业务合规性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二是突出重大性,强调分析行业情况时聚焦对发行人具有重大影响的政策法规和发行人的主要产品,并明确了主要产品的判断标准;三是提高可读性及有用性,对于投资者高度关注的创新产品的目标市场及竞争形势、集中招标带量采购中标情况、研发及一致性评价情况等细化披露要求。
主要产品属于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的,发行人应披露相关产品的目标市场及竞争形势,例如产品适应症、目标患者群,适应症在目标市场的患病率及发病率、现有治疗方案、发行人相关产品与目标市场及其他市场可比较产品在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等方面的比较情况等。相关产品符合加快上市注册等特殊注册程序的,发行人应披露纳入相关程序的原因和获得的政策支持情况。
(1)深圳支持电子类、生物类医疗美容产品归属深圳大健康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之一,国家大健康战略医美部分的试点工作在深圳即将展开,这对于医美行业上中下游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医疗美容行业中大型机构用于激光、光子、射频、超声设备几乎90%依赖于进口,该措施可能让国产的激光、光子、射频、超声设备迎来实质性的春天。
(十九)支持生物类医疗美容产品。积极发展抗衰老药物,支持发展肉毒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等医疗美容药品,对取得临床批件的,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对完成Ⅱ、Ⅲ期临床试验的,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300万元奖励。对取得药品注册批件的,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对于自主研发,并获得美国FDA、欧洲EMA等国际药品生产规范(cGMP)认证的,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资助。
(二十)支持口腔特色产品。鼓励口腔材料制造企业加大核心技术研发,突破采用新型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对围绕新产品开发和工艺改进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并实现产业化的技术创新项目,择优按项目总投资20%予以资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二十一)支持医疗美容服务行业。支持建设国际性、专业化、规范化的规范医疗美容机构,推动发展医疗美容产业跨越性规范发展。对新获得JCI(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国际认证的医疗美容机构(企业),择优按项目总投资20%予以资助,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制定深圳医疗美容服务行业标准,择优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资助。积极打造医疗美容之都,促进医疗美容服务机构发展壮大。
(二十二)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督规范。完善医疗美容机构的执业标准,督促做好医疗美容主诊医师备案管理工作。建立常态化信息沟通共享机制,加强行业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构建透明可溯源的查询平台,推动医疗美容行业规范化经营。成立深圳市医疗美容质量控制中心,促进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和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点石观点:
(1)从北京作为试点实行创新药、创新器械和创新服务的除外支付利好真正的创新型企业,但从申报规则来看,要求证明临床效果较传统疗法有较大提升而且需要组织论证;
(2)国家对于医疗行业的态度是鼓励“去伪存真”,鼓励“真创新”,限制“伪创新”,无论是企业研发和投资都要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做到真正的颠覆式创新,解决真正的临床痛点带来价值。
(一)药品及医疗器械申报主要为:
1.三年内(指含申报年度及之前的两个自然年度,下同)经药监部门批准上市的新通用名药品/医疗器械;三年内因增加功能主治或适应症发生重大变化的药品;三年内新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药品;三年内由于价格调整新增的可另行收费的医疗器械。
2.临床效果较传统药品/医疗器械有较大提升。
3.全市累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病例达到50例以上,罕见病不受例数限制。
(二)诊疗项目申报主要为:
1.在操作途径、操作方法、解剖部位、适用范围等方面有技术创新。
2.临床效果较传统诊疗项目有较大提升。
其中对申报材料也有两点主要要求:
1.药品及医疗器械申报材料主要为临床创新性材料。对临床有效性或创新性进行详细描述,需包括但不限于与替代药品/医疗器械的对比分析材料及相关文献资料等。并且要运行分析报告。对三年内我市使用情况、已开展定点医疗机构、未来三年(指含申报年度及之后的两个自然年度)的预期使用量及预计开展定点医疗机构等情况进行描述。
2.诊疗项目申报材料主要为临床创新性材料。对临床有效性或创新性进行详细描述,需包括但不限于与替代项目的对比分析材料及相关文献资料等。
最后,在申报工作的工作程序上比较关注组织论证方面。主要包含专家论证和数据验证两个部分,其中专家论证是组织相关专业临床专家对申报的药品、医疗器械及诊疗项目的临床效果、创新性、应用合理性进行充分评估。数据验证是根据提交的病例及费用信息对申报的药品、医疗器械及诊疗项目对医保基金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最终依据专家论证和数据验证的结果确定本市CHS-DRG付费新药新技术除外支付的药品、医疗器械及诊疗项目范围。
2022年7月,国内一级市场生物医药行业共发生138起投资事件。根据子领域分布,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总占比高达51%。抗肿瘤药物一直是医药赛道热门投资项目,本月精神疾病药物也收获了诸多投资。医疗器械中多家医疗影像设备及介入类器械相关企业成功融资。生命科学工具和诊断本月融资表现不俗,基因检测领域较热门。
7月,科创板、创业板均无申报,港交所1家企业申报,纳斯达克2家、纽交所1家公司申报。纳斯达克2家、美交所1家企业上市,港股主板3家企业上市。上市首日,各企业股价表现一般,慢病管理平台智云健康首日收盘跌幅7.54%。